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陕北文学 >> 浏览文章

陕北密码

2007/6/4 0: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但当我面对我的乡民们的生存之谜、生活之谜时,我经常陷入一种一筹莫展、不知谜底的地步。我不知他们从何处来,我不知他们为什么那样世世代代独特地生活。
      如:白羊肚子手巾在文学、影视作品里是陕北农民形象的典型服饰,红肚兜是陕北女性的典型服饰,但为什么陕北腹地的农民头上围的白羊肚子手巾两个犄角朝外,为什么陕北的原来的女性爱穿红肚兜?
      如:为什么陕北本土人从生到死离不开唢呐而且几乎人人喜欢听唢呐?为什么他们几乎人人爱唱信天游、并且创造出了虽不便登大雅之堂但又有特别的文化价值、认知价值的酸曲呢?等等。
      这些问题的准确的答案本土人说不请、外地人道不明、专家学者们未必能答准,但几乎所有的文化学者都认为这里藏着陕北人生存的密码、文化的密码、精神的密码。
      白羊肚子手巾是游牧文化的典型饰物,阻挡黄尘雨雪清除汗珠仅仅是它的实用功能,但更有独特的别样的文化意义。中原、陕北边缘地带的农民头上也扎白羊肚子手巾,但他们将犄角挽在脑勺后面,而陕北腹地农民头上围的白羊肚子手巾两个犄角朝外这可以说明当时的陕北人对羊的亲和力,崇拜感,两个犄角恰似一只山羊的向外的双角。同样是游牧区域,新疆、内蒙牧人在游牧时代亲和的是马,但在陕北有所不同,他们亲和的是羊。这种不同可以从陕北是汉人和少数民族长期拉锯战,游牧的功能有所退化中看出。战争和苦难培育了人们的更加强烈的反抗、出击、搏斗的文化心理。同时,特殊的地形决定了这里更适合羊的生存。所以从服饰上形成了人和羊的天然同一化。这在陕北腹地表现的明显,如穿羊皮袄、穿羊毛裤、穿羊毛袜子,戴羊毛挑的手套,等等,但在陕北边缘地带将白羊肚子手巾犄角挽在脑勺后面,如神木,靠近内蒙,生活习惯受内蒙影响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恋一种物。同样是农耕时代,草原地区人们亲和、崇拜的是马,但在陕北的腹地人们亲和、崇拜的却是驴。因为驴比马在这里更适合生存。想想陕北腹地历史上农民起义、民风硬悍,想想“儒家布道此处偏遗漏”,我们忽然间明白:白羊肚子手巾两个犄角朝外不正折射出这里的人们类似西方人的文化心理!西方文化是向外出击的文化:典型的吃饭用刀叉向外插、切,而中国人吃饭则用筷子向里刨。一里一外不正是出击和含蓄的写照!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围法实际上是典型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的写照。
      旧时的陕北女性爱穿红肚兜,几乎人人都穿,从出生到死亡,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把红肚兜当作了生命的守护神,时时刻刻不离身,甚至有些男孩子也穿。红是避邪的吉祥的文化符号,这是他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物化标志。陕北历史上有着太多的苦难:天:十年九旱;地:贫薄苦焦;人:常常处于战乱中。总之:灾难连天,战祸频仍。所以这里敬神情结很浓。先有庙,后有村是标准的生存习惯。因此在老一辈的乡人看来穿红肚兜可以避灾防凶、可以化险消灾、可以迎喜接福。与此相关的是人们有病,祈祷用红布;参与丧事,纽扣上挽红布条;过本命年,内穿一身红;连裤带、裤头都穿红;生子,悬红布于门上;合龙口、拉碾盘给匠工红稠缎;迎亲披红穿红戴红;过新年,人们将生活打扮成红的世界等等,其真正的民俗意义、文化心理其实完全一样。现在的陕北女性远离了红肚兜,但其深层的文化心理依然存在。过春节,白羊肚子手巾红肚兜的服饰打扮恰恰天然地体现了他们对这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的认同与留恋,体现了他们对列祖列宗的情感联系与贯通。
      唢呐并不是陕北人发明的,它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但陕北人喜欢它、成了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小孩出生满月时,吹唢呐迎接孩子来到人间;年青人结婚时,吹唢呐庆祝;人死亡了,入葬时,吹唢呐送行。那么。陕北人喜欢唢呐的最原始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与神灵崇拜有关,与世世代代乡民的敬神情结有关。他们认为:响唢呐可以驱邪除灾,你看唢呐手使用的足有五、六尺的老号,在吹奏唢呐前先吹几声老号,主要目的就是驱邪逐难。陕北有一句土语,叫“动响器了”,说的意思就是唢呐锣鼓响了,在他们看来。一旦动响器了,就标志驱邪了。从实用的角度讲,唢呐的助兴功能是陕北人喜欢它的又一原因。无论是孩子满月,还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聚会、庆祝,共同的特点是众人聚集,聚集就需要助兴,而唢呐恰恰就派上了用场。旧时的陕北,村庄布落分散,人们精神生活单调、贫乏,用著名作家周涛的话说:陕北黄土高原是一座大陵墓,生活在这里的陕北人就是守墓人,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孤独、寂寞、守望。因此他们太渴盼热闹、红火了,而吹响的唢呐正有这样的功能,陕北唢呐的风格壮阔、浑厚、大气,有一种贯通天地人心的气势,符合陕北人的审美心理。唢呐吹的大都是陕北人自己喜欢、自己创作的歌。所以他们喜欢唢呐顺理成章。
      陕北人爱唱信天游、信天游的广泛流传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陕北的酸曲为什么虽不便登大雅之堂但又有特别的文化价值、认知价值呢?为什么又有众多人喜欢呢?猎奇心理固然是其表层原因、但不是本质原因。我们不妨看一首偷情歌:
      “一更一点一柱香,情哥来到大门上。爹妈问我什么响,风吹的树叶仓啷啷。二更二点二柱香,情哥来到院头上。爹妈问我什么响,风吹的门闩响叮当。三更三点三柱香,情哥来到炕头上。爹妈问我什么响,隔壁骡子嚼绊缰。四更四点四柱香,情哥来到快上炕。爹妈问我什么响,咱家狸猫喝米汤。五更五点五柱香,我送情哥到门上。爹妈问我什么响,心中慌闷看月亮。” 
      这样的歌是文人才子们脑子想烂也未必能想出的歌,但你能说它就是没有价值的歌吗?如此率真、大胆、真实、野性的歌大概只适合在陕北土地上生存。那么这一类的歌为什么把性、把情如此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与这里原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少有本质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一旦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爱情形成阻挡之势时,他们就会拼上性命去追求的。《蓝花花》中有歌词:“叫一声哥哥你不要怕, 大不了人头高杆上挂。 叫一声哥哥你不要抖,大不了掉下两颗头。”酸歌多的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性崇拜的产物。酸歌也是我们国家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活化石,用民俗学家的话说,陕北民俗文化的完整可以说世界少有,而这恰恰得益于历史上这块地方的封闭。生殖崇拜不仅在酸歌中表现的最充分,而且在剪纸中表现的也最完整。石榴被视为子宫,里面的喜鹊视为小生命,隐喻生命的孕育过程:大南瓜也被暗喻为女性子宫,小老鼠钻入南瓜中偷子(籽),用“偷”来形容“情爱”之奥秘。偷得越多,子也就越多。而剪纸中的“抓鸡娃娃”,也称“抓髻娃娃”。鸡的形象在陕北被视为阳性吉祥物,“抓鸡”意为求偶,等等。 为什么搞生殖崇拜、性崇拜呢?远古时期,受自然灾害、战争影响,人们生育、生长的成活率极低,所以生殖崇拜、性崇拜就自然走到了人们意识、生活的前台,如文化学者研究出的“娃娃”的称谓源与生殖崇拜,源于“青蛙”的蛙的谐音,源于于孕妇肚类似青蛙肚,祈盼孕妇的生殖能力像青蛙一样强。所以形成酸歌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不应该排除寂寞、单调、守望、孤独的生活也在客观上需要酸歌去化解。无遮无拦无人的山野深沟里,亮开自己的嗓子无拘无束地唱唱酸曲,当然是解心焦的最好方法了。听听《山曲儿不酸没听头》:“半碗杏核子熬稀粥,山曲儿不酸没听头。哥哥唱曲儿有点酸,人家说我是个二坎坎”。酸歌有时是酸了点,过酸了当然应该坚决舍弃,但适量的酸中不是也有一些甜甜的味道嘛!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陕北痕迹
下一篇:走过陕北的日子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