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陕北文学 >> 浏览文章

谷培生2001年作品:《羌村怀古》

2016/7/10 10:42:23 来源:不详 作者:谷培生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插图:2016年7月2日秦直道富县张家湾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中的这两句诗早已脍炙人口,然而,杜甫此时(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家在哪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至德元年杜甫就在《月夜》中告诉我们,他的家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大申号村。

杜甫从安史之乱到入蜀的四五年时间,是生活上最痛苦的时期,也是艺术上最园熟的时期。他最优秀的作品,大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而这四五年时间里,就有一年半栖家羌村。

做为陕北人,我却在两次拜谒过成都的杜甫草堂后,被一股难以名状的动力驱向富县。

富县党校的白淑梅老师曾在富县史志办工作过,她的家也在羌村那边。于是,她就成了向导。汽车出富县县城,沿兰宜公路西行七八公里,在岔口村右拐入采铜川。入川不远,见路左面一巨石上刻有“少陵旧游”四个大字。白老师说,这是明代中丞王邦俊题书的。字写得很好,但我觉得“游”字有点太潇洒。在采铜川行了二三公里,就到了大申号——古羌村。我先爬上山顶,以便俯视山村。

山顶上有一古寨,成椭园形。中间是椭园形的凸部,凸部外圈是土窑,虽已崩塌,但有一多半窑口还在。寨子外围是用挖窑洞取出的土夯成的寨墙,寨墙至今还有一米多宽,由此可推测寨子当年雄峙山川的雄姿。

寨子山腰,有一较平坦的地带,在临羌村那头有一片颓垣瓦砾,还有三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块,能看出是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的《重修天宁寺碑记》,上面记有“天宁寺者,古梵刹基地,在州治之西三十里羌村,即有唐诗人杜子美流寓之地。”清道光《鄜州志》上还载有谭瑀访羌村的一首诗,诗中写道:“依山聚数家,瞰水屹一寺。佛面黯无光,神龛赫有位。曰唐左拾遗,怵然发歔欷。”可知天宁寺当年还供奉杜甫牌位。

据说,羌村改为大申号的原由,是清未有人在村里开了个“大申号”酒坊。

山上有寨子,山腰有寺院,村里有酒坊,即使不是同时代的事物,也可证明这里有过热闹。杜甫在天宝十五年五月,自奉先(陕西蒲城)携家北上白水,白水沦陷,他又来到鄜州,先在城近处的同家洼住了几天,接着就把家安顿在羌村。没有材料说明杜甫为什么从同家洼搬到羌村,但我从战乱年头安家的首选条件是安全这一点上可知羌村是比较理想的僻难地;我还从杜甫在战乱年代仍然关切国家大事这一点上知道,羌村虽偏避但信息并不闭塞,要不然他怎么知道李亨在灵武继位呢?《重修天宁寺碑记》描述羌村:“背丘面陵,目高眺远,北有凤凰山之横,南则长流之湛碧,……东有将军山之耸立,西则虎头山之蹲峙。烟景绕缭,林木丛茂,真佳境也。”

站在天宁寺北望小渠沟对面的古羌村,鸡鸣犬吠,春意盎然,一片祥和气氛。我想起当年杜甫把妻小安置在这个小山村后,只身北上灵武,途中被叛军所俘而困居长安时,也北望这个小山村,迷离恍惚,如梦如幻。他“遥怜小儿女,”自己泪眼潸然,还揣想妻子“双照泪痕干。”悲婉微至,精丽绝伦。漫步在古羌村,品味《羌村三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把回家的情景写得简直象电影电视的脚本。亦诗亦画,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红云层层突起西天,夕阳穿过云层照在了地平线,一个“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的宦海失意人,栖栖惶惶地从千里外回到羌村,夫妻相见,悲喜交集,惊疑参半,邻人观之,感叹不已,灯下相对,疑在梦中。

杜甫还描叙了我们羌村老乡的热肠古道:“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是感慨,是关切,是惊喜。于是,“父老四五人”来家中慰问,“问我久远行”。热情的相邻“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以致杜甫“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看我们羌村老乡多么富有人情味:既要关心,又不好意思打扰,所以只好凭墙相望。他们为杜甫一家人既幸福又心酸的情景而感叹。等到杜甫一家最初的激动过去后,四五位长者——唯恐年青人唐突,所以四五位年高望重的老人,“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去给杜甫压惊,为杜甫一家道喜。

就在羌村一个农家小院,我对《羌村三首》其三中的“倾榼浊复清”,想起了我的解释:浊是指米酒,俗称浑酒,浑与浊同义。名家笼统地注释为“有浊酒也有清酒”,不够真切。1984年秋,我在长沙总政干部文化学校学习时,长沙第一师范的蔡老师给我们讲《羌村三首》,解释“倾榼浊复清”为有浊酒也有清酒。我说浊酒应该是陕北的米酒,蔡老师表示赞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代表唐代文化的诗由盛世的那种浪漫主义色彩,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转折点。杜甫在这场动乱中,和辗转流徙的逃难人民一起奔波在陕北的黄土道上。从而使思想感情走向人民。我敢大胆地说,是鄜州的羌村、肤施(今延安)的杜甫川、金明(今安塞)的芦子关这些黄土地成熟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

羌村这一小小山村,由于大诗人杜甫曾流居于此,所以名气颇大,招致不少来访者。1941年,当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就曾访过羌村,并写下《鄜县即景·杜工部遗居羌村》一诗。我有激情而无诗才,只好引两首对联来表示对杜甫的景仰之情:

一是长安少陵原杜甫祠联:

初地总非真,钭月半规侵佛国;

古人如可作,寒泉一掬礼诗王。

一是四川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001年夏

(插图:2016年7月3日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背河村)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也说陕北米脂婆姨
下一篇:《人生苦短,孝不能等》---陆宝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