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民间艺术 >> 浏览文章

陕北的小石狮

2007/5/29 0:00:00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石狮子勾住了我的魂

  很小的时候,围伴着我玩耍的炕头狮一直守待在我“魂灵”深处的边缘,直至安然地活出生命之中的第一个本命年。听爷爷说,那尊家传的炕头狮已经绑捆了好几代人,爷爷自己也不例外。爷爷喜欢打开老辈子的话题匣子,去讲述自己的先祖羌胡在陕北的发家历程。我在这里就是要说,我们陕北人极像雄踞在大山大石里的狮子,先前是“河东狮吼”的征战拼杀,现已消歇在黄土沟峁上守护着家族的安宁与幸福,甚至走进窑洞保护着“娃娃的魂”。
  喜欢狮子是耳濡目染的缘由,而收藏陕北乡俗小石狮则缘出有因。主要是在二十世纪末端的那几年,看到民间的物件成批成批地被淘走,奔向了远方,我感到了我们陕北“根源消逝”的痛,便痛下决心收揽以炕头狮为主的乡俗遗物,并尽自己能力和财力所为。这些被我收藏了的争相拥挤的乡俗小石狮子不是某一个人的创作,而是陕北先民们的集群性的智慧结晶。我一个人走,我一个人过日子,我没有女人和孩子的爱相随。在我的家居生活中只有收购到手的小石狮子,它是我全部的家私。在我的一天当中,最闹腾的事情就是为石狮子而忙活,为此我有点中邪着魔。每次下乡坐在暖窑热炕头,话题老是不愿意偏离乡俗生活中的石头狮子,我真的能感到被烟熏手摸熟了的炕头狮和自身之间有着一种相亲近的依托。
  从民间跋涉而来的石头瓦块占据了我的物质生存空间。我被人议论,有甚者说“这个人犯病了,要这些石狮子又不能当饭吃”。我真的病得很不轻吗?
  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携带着属于自己收集的小石狮子参加了陕西省的优秀民间美术展览,有幸荣获了传统类一等收藏奖和组织奖,很风光地回到和我来往的这帮人中间。这时候,他们再也不说我有病了,相反认为我有非常独到的投资眼光,一夜之间我的“病”被他们看好了。我会心地笑了,笑了很长的时间。
  可是好景不长,我又陷入了另外的痛——财力不足的痛。由于来自西安和外地的收藏家对散落在乡野的炕头狮实行“一枪打”的统收统杀,这样直接导致石狮价位的一路飙升。曾帮我走乡串村地收购石狮子的商贩和线人也摆弄出一副“狮子大张口”的架势,让我在经济上感到百倍的吃紧,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拿出比别人高的价码不让文化含量较高的乡俗小石狮子外流,我咬紧了牙关,不惜节衣缩食,在债务累累中挺了过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收场和结局。
  再以后,我把所有的热闹都关在门外,用自己足不出户的方式让自身陷在狮身情感图式的完全手册当中。因为我觉得流传在民间的小石狮子不仅缠结着人性的灵光,同时还暗含着陕北人对“形而上”追求的再造。同样在陕北老乡眼中,孔武有力的石狮子具备了呼唤美好事物的生机活力。
  在我的生存当中,胸中藏“狮”的情结不得忘却。我用自己的眼睛看着每一尊小石狮身上所闪动的人性灵光,我就在心中暗暗发誓并必将要责无旁贷地把藏“狮”的善举进行到底。同时,也是为了陕北文化茂密根系的延续。我觉得自己虽苦犹荣,再苦再难还要坚持自己既定的执著。至此,我的“魂”已被石狮子勾住了。

  拟似“羌胡”风貌的小石狮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陕北绥德的乡镇会议上一发动,就收集了500多尊的乡俗小石狮子。随后绥德的炕头石狮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其独有的魅力,使首都各界观众为之一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陕北高原这块广袤而苍凉的土地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乡俗石狮子,可惜在“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中毁了一大批,紧接着又被好几次的专门以从事民间艺术品收购的庞大队伍淘走了一大批。从现在的状况来看,乡俗小石狮子在民间保留甚少,至于传统的刻制小石狮子的方法再难看到了。在踏看走访中,发现乡俗小石狮这种本土化的精神传统已断然地远离我们,看到一种拴石狮子的文化在农村逐渐地淡漠和消失,失去了根的浮萍之木便感到无所适从地心痛。目前,保留珍贵的深厚的历史遗存成为当今陕北文化里面的一大盛事,有幸本人手中藏有一批拟似“羌胡”风貌的小石狮便显得弥足珍贵。
  凡是走过陕北,路过山圪梁或者硷畔豁子,入居过窑洞炕头,看到过石狮子就会觉得这里的狮子造型很奇特,鬼眉黜眼的形制里带有胡人胡马的古奥。有史以来,陕北先后有近20多个部落民族在这里错居杂处。每个民族溶解在另一个民族当中,肯定需要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学术领域,夏、胡分身已是定论,但是华夏民众和戎狄之胡毕竟发生过干戈与人种上的混血,不管何种辩解华人与匈奴都应属于蒙古人种则殆可无疑。不过还要说明,西来的胡人肯定是血液混杂,并羼有突厥或塞人的成份。现在看来,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人们无疑都属于汉族,其实质在于受到汉族长期同化的结果。虽然陕北人都以汉胄自居,但是在陕北人的姓氏族源中肯定涵盖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民族相融的特性。由此推断,传入东土的狮子造像和陕北的土著族民都是不能避免蓬头乱发,毛发纷披的具态之象,少量造像也不脱离深目高鼻多髯卷发的胡人风貌。
  在与众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当中,而“民杂羌胡气”的流俗却最能体现陕北生活习性中的方方面面。到如今陕北人还沾染有游牧民族的衣食风习。在很长的时期内,陕北人束发为辫,地寒之时织皮而衣。平常时候著小袖袄,穿小口大裆裤。在饮食方面以熬、煮、烧、烤为主,出门远行,携带“熟米炒面干炉子”,带有羌胡风味的小吃“荞面圪饦羊腥汤”恐怕是当地最有礼遇的吃食款待。从胡地传来的胡椒、胡桃、板胡、胡琴、苜蓿、葡萄等,还继续和当地的生活发生亲密的接触。此外,与佛教结缘的狮子也是从胡地引进来的。古朝古代的陕北人胡服骑射,他们尚武节、喜狩猎、习弓马、好战斗。在羌管胡笳声中,剽悍雄强的喝喊和怨声恨气的哀叹则随尘而鸣。
陕北乡俗小石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模式。小石狮子多有“胡人”这种特殊造像的原委,我们可从民族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像“胡人”的小石狮子能在“集体无意识”之中传递着本民族的精神,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
  相当数量的乡俗小石狮形似“胡人”,表情特征也极尽夸张变形,并且近于现实生活中的陕北人。举凡小石狮的“胡人”造像,发现共同的一面在于头部整体造型的棱骨方硬;面像轮廓的四周有虬须,且浓密而卷曲;五官是以眉浓、目深、鼻高、嘴凸、耳翘为显明的特征。单看个别“胡人”小石狮的面部变化,有双眼宽突和眉骨高隆者:有高鼻肥耳和呲牙咧嘴者;有阔嘴厚唇和环眼瞪目者;有笑靥堆颊和怒目威严者;还有性情乖戾和髡发待立者。总之,狮相之中有人像,人像之中又显羌胡风貌。在雕有形似“胡人”小石狮的面部表情中,一方面传递着北国草原游牧文化的犷野与诡秘的信息,同时也洋溢着陕北农耕定居生活中的淳朴与祥和。
  本来,陕北乡俗小石狮是陕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一种创造力的产物不可能不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尊严。只是由于受整个时代精神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秦汉以来佛教狮子造型观的影响,使得原始古朴的造型遗风还一直潜蕴在其内部。以后又受到明清造型理念的极大感染,加之陕北乡俗小石狮还掺杂着多民族的造像。因此,就陕北乡俗小石狮的单个造型而言,它的本质不是纯粹的,它是一种矛盾的结合、奇特的杂交。
  总而言之,陕北乡俗小石狮给人以舒神爽意的视觉感受。在陕北内部的交际媾合中,陕北民众又将小石狮子续融在富有民俗环境的情感交流中,并与憨厚的陕北老乡的味道相仿。总的来讲,陕北乡俗小石狮的造型大胆泼辣,不忸怩作态,又像自己的种属并独具乡土味,它是中国传统真正的写意之作。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陕北石雕
下一篇:陕北延川布堆画简介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