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陕北历史 >> 浏览文章

延安时期为何“无密可探”

2009/6/28 0:00:00 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精彩的历史大片《人间正道是沧桑》已落下帷幕。剧中国民党中统高官楚才的一句话,在笔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庆军警林立,却无密可保;延安谁都可以去,却无密可探!”这是蒋介石密谋的“闪击延安”计划因情报泄露流产后,楚才气急败坏发出的宣泄声。

      楚才的话说中了一个事实,但却没有明白问题背后的奥秘:延安为何“无密可探”?

      这首先不能不归结于一个根本问题,即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理想和信仰。当年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纷纷从城市冒着生命危险奔向延安,宁愿到那里“吃小米、住窑洞”,因为他们向往光明,抱定的是救国救民的信念。信仰是立身之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年仅15岁的刘胡兰,即使面对铡刀的威胁,誓死也不说出党的秘密。而失去了信仰,即使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顾顺章也轻易地出卖党的秘密,追求荣华富贵。有信仰的人是硬骨头,党的秘密比生命还重要。没有信仰的人像乞食的狗,拿灵魂去做交易。战争年代的事实一再证明,失去信仰的人,一旦落入敌手,就会选择卖密求荣。无论富贵不能淫,是过去还是现在,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敌对势力对你的任何腐蚀拉拢,都会碰壁。

      延安“无密可探”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人民既是养育我们的土壤和江河,又是保护我们的坚固屏障,他们对敌人封锁消息,为我们保守秘密。从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转战陕北长达一年多,同追踪他的胡宗南部34个旅、25万兵力周旋。毛泽东在前面走,胡宗南在后面追,最近的距离也就一两里地。但胡宗南就是找不到毛泽东的去向和下落,被他抓住的老百姓宁可被打死也不透露我们军队的半点秘密。胡宗南永远追不上毛泽东,因为前者是“黑瞎子”,后者是神出鬼没的“孙大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用智慧和生命守住了共产党的秘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钢铁般的保密纪律。关于这一点,还得从一个故事讲起。邓颖超是周恩来朝夕相处的伴侣,又是老党员。但掌握中央核心机密的周恩来,却对爱妻守口如瓶,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上世纪60年代,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央在中南海召开秘密会议,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周恩来严肃地说:“今天会议情况,我们对谁都不能讲。我的老伴儿是老党员,又是中央委员,我保证对她也不讲。如此大的事情,各国都在摸我们的底,一定要严格保密。”严密的纪律,堵住了“枕边风”,使得秘密不会从领导干部家属和子女口中外泄。

      今天,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自动化提高了办公效率。但这决不是某些人泄密的借口。一位领导同志曾说过:“我保密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一是带密级的文件绝不离开办公室,二是绝不在本子上记涉密事宜,三是绝不用互联网处理秘密文件,四是在公共场合绝不谈论涉密事务。”这位领导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在和平年代,保密一般不需要冒着生死危险,只需老老实实按保密规章去办就行了。只要我们有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念,严格执行各项保密纪律,“延安无密可探”就不会成为逝去的神话,也能成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现实。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林则徐后代凌青:从延安窑洞到联合国
下一篇:张闻天在延安办3大刊物 加强党的干部理论教育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