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民俗民风 >> 浏览文章

榆林风土人情之土炕

2007/5/29 0:00:00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床是家庭居室必不可少的卧具,大城市和南方的居民家家离不了床。以材料区分,有木床、竹床、棕床、铁骨床、钢丝床……不一而足;按制作工艺区别,有普通床、雕花床、装饰床、镶床……五花八门。现代家居中的床更是变着法儿出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但是,在北方很多地方,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陕北,传统习惯并不用床,而是用炕。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炕是啥玩艺儿,那么有机会请到黄土高坡来作客,这里到处都有窑没洞式民居,家家有炕。
      炕在严格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床。是窑洞内用砖石、土坯、泥灰砌筑的固定式床位,通常要比移动式床大得多。炕的垒砌就地取材,靠窑洞内壁而建,长3米上下,宽1.8米左右,高0.7米多,呈长方体。炕内砌两三条烟道,连通灶膛和烟囱,便于烟穿过。烟道上铺盖石板、黄土,炕面以胶土泥抹平。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石条或木质炕沿围护,宽15厘米左右,高出炕面三四厘米。长方形炕面平平坦坦,干透以后铺炕席、毛毡、棉褥、炕单等,宽宽大大,坐卧十分方便。一孔窑洞内大多只设一盘炕,砌在后壁处叫“窑掌炕”,砌壁(或右壁)靠窗者叫“门前炕”。窑洞很大时也有两者同时砌的。一般的炕晚间睡4-5人绰绰有余。过去,穷苦百姓人家大人娃娃都合在一住一炕。
      炕在建筑窑洞时与锅台灶膛、烟囱统一设计安排,砌成后除过大的翻修不再移动。它比竹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床简陋,是人类最原始的床,要古老得多。人类始祖从树上下地以后,最先居息在自然洞穴中,以后学会挖地搭棚、掘洞穴,席地居住。那时无所谓床,为防潮湿或冰冷,铺些干燥软草就不错了。以后觉得坐卧在离地面稍高一些的土台或石台上更舒坦方便一些,这就有了炕台的雏形,可是,最早它与为还是分离的。人们在不断进化中,学会用火烧烤烹煮食物,也知道了用火取暖。以后慢慢学会把炕与灶台连起来,一举两得,灶可做饭烧水,炕可以取暖。因此,老祖先造字时就把“炕”的优点显示出来了。炕的优点是修砌容易,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它出现之后在北方寒冷地带沿用数千年,至今不衰,其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古籍上专门讲炕的文字不是很多,但总可以找到有关踪迹。譬如宋代范成大的诗集《石湖集》中《丙午新正书怀》一诗中写到:“稳作被炕如卧炕,厚载棉旋披毯。”宇文懋昭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古籍中有时也把“炕”写作“坑”,如《旧唐书·高丽传》199页写到:“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熳火以取暖。”这里的“长坑”即“炕”,其用途说得明明白白,窑洞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炕的产生也不会很晚,到唐之前,北方早已普遍用炕了。当然,夏季人们追求凉快,则改用室外砌灶做饭,炕面则是很凉爽的。南方气温高湿度大的地区,人们需要的是干爽凉快,因此没有出现用“炕”的历史,而发明了可移动的床榻,这是地域条件的因果。
      炕在北方寻常可见,但贫富不等的家庭对其装饰也不尽相同。贫穷之家土石垒砌,不多装修,普普通通而已,富裕人家则注重炕楞(炕沿)、炕面、炕裙、炕围装饰。炕楞要选用上好整块石条,细凿打磨,刷墨黑和麻油浸润,然后再擦拭抛光,使之黑油锃亮,或采用硬质木料(如枣木、杏木,高贵用檀木)制作,打磨光亮,轻漆渗润,木呈褚红。笔者幼年见过米脂城内富绅家的一种炕,炕面用磨细的胶土、黄土加纸浆,按比例调泥抹平,加上红颜料为底,乘湿镶嵌蛋壳点缀的朵朵梅花,然后用桐油罩面,不铺炕席之类,明光发亮,红底白花,古色古香。陕北、晋北很多地方流行画炕围画,在炕周围壁上用黄色,一大半地或粉绿打底,以线条图案圈出边框,边框内间隔划长方格,绘上花鸟草虫、松竹山或古典人物故事画面,多寓意富贵吉祥,长住久安等等。近年农村修建新窑洞时注重装修,不少人家的炕楞、炕围用颜色协调的瓷砖饰面,有各种图案在上面,美观大方。城市人讲究素雅,农村人讲究艳丽,各有各的民俗心态。总之,城市或南方人特看重家居的床,而北方人则着意修饰炕,心同一理,情同一理。
      土炕与豪华的床相比,自然显得土气简朴一些。可它冬暖夏凉、宽敞干爽,十分益于人体健康,其舒适方便尤其宜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实用朴素的土炕与北方人民的起居密切相关,尽管近年来北方城镇楼房越来越多,用床的人也渐济困扶危我起来,但绝大多数老百姓依然喜欢用炕。可以说,只要窑洞存在,土炕就不会消失。
      透过土炕的物质形态,我们还不难评其文化内涵。它孕育了数千年的黄土文明,以“炕”承载了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悲欢离合、起落衰兴。一条小土炕装了太多太多故事:它既是千家万户旅渡人生的航船,又是社会进化的摇篮。仅以陕北而言,曾有多少英雄豪杰、名人志士诞生在这里貌似平常的土炕上,诸如古代的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近现代的李鼎铭、杜斌丞、当代的李子洲、马明方、刘澜涛、柳青、路遥……有多少孩子提童稚在这土炕上喜闹相腾,给父母增添了辛劳之余的天伦之乐;有多少美男俊女在这土炕上进入洞房花烛夜,揭开了爱情的温馨盖头;有多少终年驮日背月的父兄在这土坑上合计过春种秋收,品尝那勤劳致富的甘苦;有多少和睦的家庭在这土炕上摆出满碗的油糕、烧酒、肉菜来招待亲朋好友,欢庆良辰吉日……我们还忘不了,在那“闹红”岁月里,有多少舍生忘死的先躯在这土炕上挑灯夜谈,传播闹翻身求解放的真理;在抗击侵华日寇疯狂肆虐的年代,有多少骁勇善战的将军在这土炕上摊开地图,思谋出奇制胜的歼敌方略;在迎接共和国诞生的日子里,领袖们在土炕上倾心交流,深思熟虑胜利后进京“赶考”新的里程;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又有多少奔小康的方案在这土炕上规划……小小土炕曾驮着历史前进,随着时代进步,终于盛满了新时期的欢乐与安康。我不禁想起了延安乡土诗人谷溪的一首诗——《小土炕》:
      “……他曾无敉回向别人/炫耀这小土炕的光荣/仿佛这土炕上的泥土/跟金子一样!/……呵,小土炕/小土炕!/有人,曾将它比做/历史的车船,/有人,曾把它誉为/革命的摇篮和温床……/不同的人,曾发表过一个/共同的宣言:/在革命成功了的时候,/谁也不要把这土炕遗忘!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陕北民间葬俗
下一篇:转九曲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