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_头部通用}
{KS_位置导航}

朱清科:8年科研只为荒山变青山

2016/6/29 10:37:00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图1、课题主持人朱清科(中)在黄土高坡做流域调查

课题主持人朱清科(中)在黄土高坡进行流域调查

朱清科,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及林业生态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国际合作等项目46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他主持完成的“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成果,荣获延安市科学技术特等奖、201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该成果在我市累计推广应用达690万亩,造林保存率提高20%。

八年潜心研究 成果创国际水平

八年前,朱清科将“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研究项目选择在黄土高原吴起县。他带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8名科研人员,在该县林业局的配合下,多次深入吴起县的沟沟洼洼,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在黄土高原构建大中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及流域水土保持林草体系配置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基于黄土坡面微地形生境特征的近自然水土保持林结构精准设计及低扰动整地技术,以及低效沙棘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与功能提升技术,建立了试验示范样板并提出了近自然水土保持林体系构建范式,创新了水土保持林和混交林理论,将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定量化和精准地落实到了坡面林木种植点,克服了传统造林设计沿等高线均匀株距和行距,使林木分布与坡面微地形分布相背离,解决了造林保存率低和易形成“小老树林”的问题,研究成功了“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成果。经科技查新和专家鉴定,该成果整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微地形近自然水土保持林结构设计及侵蚀劣地造林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关键技术 示范推广应用

日前,记者在市科技局了解到,朱清科和他的团队研究的“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成果,首次确定了流域土壤侵蚀重点部位及植被水沙调控效应,辨识了林地分布格局和土壤侵蚀,形成较为完整的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技术;首次提出了黄土坡面微地形分类方法,揭示了微地形分布规律、微生境差异及其对林草植被群落结构及林木生长的影响,创新提出了基于微地形的林草群落结构配置理论与技术,建立了基于微地形近自然精准适地适树的水土保持林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微地形生境特征的近自然低扰动整地方法、减少工程整地露裸土壤蒸发失水的液体地膜技术和基于包衣种子与长根容器苗的极陡坡打孔造林技术;揭示了沙棘纯林衰退的地形分异规律及沙棘林的土壤改良等生态功能,提出了沙棘纯林间伐混交等近自然化改造与功能提升技术体系。

“‘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成果,在吴起、志丹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区150多万亩,在全市累计推广应用达690万亩,节约种苗费、人工费等20%—30%,造林保存率提高约20%,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市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该课题主持人朱清科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记者 董新银

{KS_DIGG样式一}
关键字:
上一篇: 延安市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下一篇:朱恩:要让金盆“金满盆”

网友评论

    true 
    {KS_尾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