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_头部通用}
{KS_位置导航}

有所居 有所养 有所示 ——延长县养老机构服务纪实

2016/7/18 10:24:00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延长中心敬老院_副本

本报讯(通讯员 冯建军 张振强 李杨)盛夏之际,笔者走进延长县中心敬老院:亭台楼榭,绿树掩映,飞鸟雀跃。“十二五”时期,延长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推进养老事业,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建设了一批敬老院。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体系,通过推进“老年公寓”“老年之家”建设等,为农村“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养老机构不断健全与完善,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1 设施一流 像住进了星级宾馆

中秋月饼

中秋节, 养老院工作人员给老人们发月饼

延长县中心敬老院占地6.9亩,投资2600万元,建筑面积5920平方米。目前,敬老院有7名管理人员,12名工勤人员,供养45名老人。76岁的杜聿俊老人是最早入住的老人之一。老人有两儿一女都在上班,三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因患有尘肺病,子女们希望老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样便于照顾老人,但老人就想住敬老院。2015年11月,延长县中心敬老院建成了,杜聿俊毅然决然地住进了敬老院。“敬老院条件好,一人住一个单间,房间内冷藏柜、电视、热水器、沙发、软床一样不少,住着很舒坦!”杜聿俊老人对中心敬老院的优越条件赞不绝口。

 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过生日

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过生日

延长县中心敬老院的赵新安坦言,敬老院建好后,社会上有许多老人有入住意愿,因活动场地有限,且敬老院有偿服务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备,因此接受量受到限制。目前,县民政局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完善有偿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敬老院软件,以便让有意愿的老人也能住进来,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85岁的黑反英是一名农村“五保”老人,家里没有亲属,没有收入,生活也不能自理。2015年6月,在政府民政部门的关心下,老人搬进七里村镇敬老院。“敬老院条件可比家里强百倍,在这里生活可享福了!”她对笔者说。

七里村镇敬老院是一所具有多年办院经验的敬老院。院内有窑洞17孔,平房53间,床位100张,主要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现在院内供养“五保”老人42人,院内有健身区、凉亭休闲区。设棋牌娱乐室、医务室、洗浴室、阅览室、健身房、技能培训室。两人一居室,房间全部配有软垫床、沙发、茶几、衣柜、电视机,实行锅炉集中供暖。

据了解,目前县城两所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先进,能满足全县“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县民政局局长李爱祥表示,今后敬老院在优先保证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开展重点优抚对象轮休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切实把敬老院打造成为老年人的新型养老场所。

2 保障周到 有家一般的温暖

国庆会餐

老人们一起聚餐

王红是七里村镇敬老院的一名服务人员。2002年敬老院建成后,他承担起敬老院所有的后勤工作,既是门卫,又是水电工,还兼管大棚技术员、锅炉工,妻子姚爱云负责做饭。

“敬老院就是一个大家庭,事事都要操心。工资低,工作繁杂,起初我好多次都有辞职的念头,可想想这些可怜的老人,硬是坚持了下来。”王红说。妻子姚爱云是个细心人,她的记事本里记录着敬老院每位老人的生日。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厨房和老人之间。工作既累又苦,工资还少,不晓得她图什么。每每面对旁人的不理解,她总是说,“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自己能干一天,就会继续留在这里,把敬老院的工作干得更好,让老人们的晚年过得更幸福。”在平凡的岗位上,姚爱云一直尽心尽力。

 大家一起娱乐

大家一起娱乐

63岁的“五保”老人刘元兵在七里村镇敬老院已经住了3年,现在他已经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三顿饭,顿顿不一样,包子、饺子、炒菜、面食变着花样吃,很合胃口。要是遇到有老人过生日,敬老院就组织我们一起聚餐,共同庆祝,在这儿我都过了三个生日了。”说起敬老院的生活,他有说不完的话。

据悉,七里村镇敬老院的伙食推行配餐制,制定一周伙食安排,肉、蛋、奶、蔬菜以及主食等合理搭配,节日和老人生日统一举行餐宴会,想法设法改善老人的生活。敬老院老人的床上用品和衣着实行周换洗制,建立周洗浴制、半年身体检查制,每人一份健康档案,服务人员采取包房包人制,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让新入住的农村“五保”老人适应敬老院的生活,七里村镇敬老院还根据老人的需求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种植大棚西瓜、蔬菜等,同时,还发展养猪、养鸡等养殖业,让习惯劳作的老人在饭后的闲暇之余有事可干。多年来,敬老院走出了一条既发展了产业、又改善了生活的互助互进创新之路。

3 关爱备至 生活充实而开心

IMG_0754

养老院的老人接受采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养,是养老保障的基本目标,老有颐养、老有乐养则是老有所养的更高追求。怎样让老年人度过无限美好的夕阳时光?在延长县中心敬老院,每天茶余饭后,健身房、活动室成为老人们最为开心快乐的地方,有做健身运动的,有下棋打牌的,还有在一起闲聊的,一派其乐融融的场面。

杜聿俊老人在敬老院里可算得上一个“明星”级的人物,他不但歌唱得好,而且拉一手好二胡。每天晚饭后,他总要带着二胡到老人们中间唱上几首拿手的陕北民歌,这已经成为他精神生活的一种常态。

事实上,敬老院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中专门组织有文艺特长的老人在一起唱歌、讲革命故事,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的时候,都统一安排餐宴活动,组织老人观看电影、唱民歌等娱乐性活动进行庆祝。75岁的高发友老人高兴地说:“敬老院每天生活得很开心,感觉我的精气神好多了,在家的时候感觉很寂寞,有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自到敬老院后,下棋、打扑克,感觉日子过得舒坦。”

老人们参加义务劳动

老人们参加义务劳动

七里村镇敬老院入住的都是农村“五保”老人,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自娱自乐的能力差,能说会唱的更少,敬老院就把老人们过生日、节日在一起的餐宴活动制成碟片进行播放,有时也播放一些革命战争年代的影片供老人观看。

王殿亮是张家滩镇马家窑科村的“五保户”,今年57岁,3岁时因病双目失明,年轻时靠一把琵琶走村串巷说书谋生,自到七里村镇敬老院后,他成了“五保”老人们中间的文艺骨干,每天闲暇时他就说上一段,遇到节日和有老人过生日的时候他都说书助兴。而63岁的杨丕才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到敬老院脱离劳动这让他有些不习惯,后来他和敬老院愿意参加劳动的老人们给敬老院的大棚种西瓜和蔬菜。他深有感悟地说,每天到菜地里浇浇水、除除草,身体舒服,还不生病。

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给敬老院带来的是“加法效应”,老人们在一起交流多了,积极主动的人多了,性格开朗不孤僻了。如今,老人们精气神十足,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生活积极性提高。在敬老院,还有个别“五保”老人主动参加文娱小组,积极参与敬老院的服务工作。

{KS_DIGG样式一}
关键字:
上一篇: 安塞开展食品药品大检查 让群众饮食用药更安全
下一篇:宝塔区装饰办全力推进装饰行业工作有序发展

网友评论

    true 
    {KS_尾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