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_头部通用}
{KS_位置导航}

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

2016/10/20 9:43:00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XxjpsgC000127_1019_6563189

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

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19日1时11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二号逐步靠近。

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神舟十一号开始向天宫二号缓缓靠拢。3时24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自动交会对接实施期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值守,密切监视着飞船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认真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迅速准确地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按照任务实施计划,两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天宫二号。

穿越万里的苍穹之恋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侧记

新华社记者 田兆运 梅常伟 蔡琳琳

XxjpsgC000175_1019_6563204

景海鹏(左)和陈冬顺利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在天宫二号实验舱挥手。新华社记者琚振华摄

这是中国航天人又一个不眠夜。

19日凌晨,距离地面393公里的太空中,已经独自飞行了30多天的天宫二号终于等到了来自祖国的亲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如约而至。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内,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高达数米的巨幅屏幕实时显示着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状态信息。

一个多月前的中秋之夜,飞控人员就是在这里,遥控天宫二号远征太空。

3000米、2000米、1000米……17日清晨自酒泉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一号,飞行40多个小时,历经5次轨道控制,从万里之外追寻而来,与天宫二号的距离近了,又近了。

这是中国实施的第五次载人交会对接,承担着为未来空间站建设验证一系列技术的重要任务。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从无人到有人,从“单人一天”到“双人多天”“多人多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神舟十一号报告,仪表显示,进入400米停泊。”飞控大厅里,航天员景海鹏的声音清晰传来。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等了2年时间。

任务准备期间,他们拟制了100多套飞控实施方案,攻克5项关键飞控技术难题,梳理制定1000多个各类故障预案,为这次飞行任务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飞船转120米接近”“飞船转30米保持”……飞控大厅里每一条洪亮的调度口令,大屏幕上神舟十一号每一次向天宫二号靠近,都牵动着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邹雪梅的心。

为确保自主导引段的顺利执行,邹雪梅带领中心总体岗位科技人员制定了近百个应急预案,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

应急情况考虑越周全,应急预案准备越充分,任务才能越安全。这是邹雪梅执行多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心得。每次任务,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会把一条条已经走过的应急预案划掉。

近了,又近了……神舟十一号传回画面中,天宫二号上的十字靶标牢牢锁定在瞄准器中心。随着画面轻轻晃动,它们相拥到了一起。

对接接触,进入捕获锁紧程序,对接环锁紧。原本同时显示在飞行轨迹上两个名字,被“组合体”取代。

3时31分,对接成功,飞控大厅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掌声落下的瞬间,大厅内工作人员的目光迅速回到眼前的屏幕上,他们要与航天员协同完成一系列关键操作,确保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二号。

6时24分,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实验舱前舱门被顺利打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相继进驻天宫二号。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他们将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协同支持下,进行为期30天的太空生活。

这一夜,中国人朝着建设空间站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在浩瀚太空展现中国的自信与豪情

新华社记者 杨骏

北京时间19日凌晨,亿万国人都在关注这难忘的一刻: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后,舱门打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

轻松而美好的一刻,展现的是中国人的自信与豪情,而这一刻,也因其历史性意义而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航天史册。

敢上九天揽月。飞天,寄托着中国人矢志赶超的梦想,正成为中国空间实力的标尺。

回顾以往,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奔。从2003年首次发射载人飞船,到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紧接着实现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对接,如今是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实现这一切,中国仅用了不到15年时间。

展望未来,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空间站,再往后几年,它可能是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全球唯一的空间站。

这一切,应归功于中国人数十年来的矢志不渝。

曾记否,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大学读书时,一名美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只会抽鸦片、裹小脚,愚昧无知,给年轻的钱学森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励志回国报效祖国。从外国人的嘲笑,到今天景海鹏、陈冬自信的微笑,沧海桑田,中国人体验的情感,一言难尽。

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新一代人奋发图强,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航天圆梦故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中国航天用60年,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我们还看到,16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没有中国身影,这反而激励起中国人自主发展载人航天的决心。较少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中国航天用创新证明实力、击碎偏见。如今,“期待进入未来中国的空间站”成为外国宇航员与专家频频提起的话题。

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矢志不渝,多年的沉淀,终于使中国人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的轨道上翱翔,让400余项载人航天技术成果转化,惠及民生……

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已不只是中国历史,这一切早已成为人类发展和航空探索历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不少国家将精力、资金转到其他领域时,中国矢志飞天,再次激发起人类抬起头来仰望星空的豪情壮志。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在更高更远处探索宇宙和未知,始终会是中国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期待在未来拜访中国空间站”

——各国航天界热评中国载人航天

新华社记者 刘石磊 栾海 林小春 张莹

“你好”

——国际航天界学说中文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时,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进行了转播,并援引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项目主任托马斯·瑞特的话说,欧洲航天局有可能与中国展开合作。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中德太空合作项目负责人布朗博士对媒体表示,天宫二号项目为未来的国际空间合作提供了新契机,德国宇航界希望中国空间站能如期建成。

美国国会自2011年以来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中国接触,这一情况在美国国内已经引起媒体和航天界的不满。美国多家媒体引用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雷泽的观点指出,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空间站”,世界其他国家都准备跟中国合作建设空间站,欧洲人为此已开始学中文。如果美国不马上改变政策、与中国在太空开展合作,那么就会失去对中国未来航天计划的影响力。

“欢迎”

——中国将保持开放态度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评论称,这项研究是由中国、瑞典和波兰等国科学家合作进行,体现出中国与自身缺少航天项目的小国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的兴趣。

法国《欧洲时报》16日发表评论说,欧洲航天大国面临的预算压力上升,促使欧洲航天局考虑与中国共同分担航天项目的可能。据悉,中方已分别与俄罗斯、欧洲航天机构就科学家进入中国空间站达成协议,空间站设计为大型舱段对接预留接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也曾在采访中透露:“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

毋庸置疑,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KS_DIGG样式一}
关键字:
上一篇: 那一刻,我们再送神舟
下一篇:国务院安委办审核同意两起煤矿事故调查报告

网友评论

    true 

    更多»图片新闻

      {KS_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榜

      {KS_文章点击榜}

    评论排行榜

      {KS_评论排行榜}
    {KS_尾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