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_头部通用}
{KS_位置导航}

网络热词频出,中小学生怎么防?

2016/10/15 10:56: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网络图片

金 鑫

近日,“蓝瘦”、“香菇”等网络热词刷爆各大朋友圈,再次燃起人们对网络热词的追捧。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热词的流行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网络热词很好地记录并反映了人们对新事物、新业态所产生的新观念,说起来朗朗上口,更接地气,用起来得心应手,更易被接受。也有很多人认为网络热词的流行是对传统语言习惯的一种冲击,粗鄙、低俗的网络用语更易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网络热词在中小学生间的传播,让人担忧。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人文和典故。汉语言的“学”体现在汉字“横、竖、撇、捺”的习写,汉语言的“说”在于“音、调、声、韵”的变化。每个牙牙学语的孩童,从出生就在模仿父母的话语,进入学校学习后,通过对简单偏旁、部首到字体的正确“习写”,和对声、韵母到音调的标准“学说”来掌握语言的要义,这种掌握将成为日后读、写、听、说等高级技能的基础。而网络用语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难受”变成了“蓝瘦”,“想哭”变成了“香菇”,小学生会疑惑到底谁对谁错?“小鲜肉”为什么不是肉,“怪蜀黍”为什么不是米,恐怕老师也很难做出解释。

而让中小学生具有“百毒不侵”的体质,或者提供一个自动隔离的“语言滤网”并不容易,毕竟网络的影响已经沁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中。在现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吸收并蓄”的语言净化更需要社会、舆论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国家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网络、广告、媒体、刊物等中小学生日常接触的文化领域,严控以吸引眼球为噱头的谐音字替换和同音利用的低俗、粗鄙的网络热词推广。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每年会出台相关年度报告,关注相关用语的使用情况,有关法规条例也在逐步制定和完善过程中。

同时,遏制庸俗网络语言的污染和浸淫,保护汉语言纯洁,是每个使用者应尽的义务。社会舆论应当多宣传,授业师者应多鼓励,家长学生应多使用真正体现中华文化历史、人文、典故的优美字句,保持汉语言的良性发展、更好传承中华文化,还中小学生“清新”语言环境。

最重要的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应承担起对谐音、多音、错字进行辨析,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文化诸如成语典故、名俗文化等的培养和熏陶等责任,形成中小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所谓的网络语言冲击也就不攻自破了。

{KS_DIGG样式一}
关键字:
上一篇: 商事制度改革深化 创业者再获“大礼包”
下一篇:中纪委:4年以来违规中管干部享乐奢靡问题突出

网友评论

    true 

    更多»图片新闻

      {KS_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榜

      {KS_文章点击榜}

    评论排行榜

      {KS_评论排行榜}
    {KS_尾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