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民间艺术 >> 浏览文章

陕北民歌-独特的黄土地风韵

2007/5/23 0:00:00 来源:原创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陕北民歌的黄土风韵探析

      陕北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几千年灿烂悠久的黄土文化。这里生活着憨厚老实的人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即使这样,一年到头换回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外界称为“受苦人”。勤劳勇敢的陕北人没有被苦日子所吓倒,他们用自己高亢的歌声,向世人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可见,陕北民歌的内容与陕北人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

      陕北群众爱唱歌,尤其是爱唱民歌。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祖祖辈辈以来,人们吃饭喝酒时唱歌,休息睡觉时唱歌,行道赶脚时唱歌,疗疾医病时唱歌,结婚联姻时唱歌,卜宅祈福时唱歌,乞雨乞风时唱歌,安葬逝者时唱歌,求儿求女时唱歌……总之,只要自己想唱,随时随地都可以“亮一亮嗓子定一定音,把那二道疙梁唱几声”。当然最有野味,最具有黄土气息的当数站在土山坡上,迎着强劲的西北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抒发一己情怀。本文仅从陕北人苦难人生、陕北人爱情观、陕北民俗三个方面来阐述陕北民歌具有的黄土风韵,以期管中窥豹,抛砖引玉。

      一、陕北民歌中的苦难人生

      陕北民歌究竟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以陕北群众的漫长苦难生活为情感基础,再经过民间艺人之口传唱于整个陕北地区。也有人认为陕北人最初唱民歌的动机是为了统一动作协调步伐。陕北处于我国干旱地带,当地居民以农耕为生,农作物一年一熟,再加上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生活长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耕田》中“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唱出了“受苦人”用半年艰辛的汗水浇灌着黄土地,但是一年到头换回的却是“咽下唾沫,噙草根”的“闷”。一个“闷”字,道出了陕北农民多重的苦闷。“半年辛苦”后的微薄收成让他们“闷”,面对“冷酷”的大自然他们无能为力的“闷”,看到祖国的其他地方经济飞速发展,而自己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这让他们更“闷”。在绥德一带流传的《卖孩子》
谁家要买羊(孩子)?

      谁家要买羊?
      两个孩子便宜卖,
      跟你大娘,跟你大爹去!
      上那大路多么痛快,
      再等上二年
      给你娶了个少奶奶。

      更是把当时陕北人生活的痛苦表现到了极点。孩子是父母心上的肉,有谁愿意把“肉”割给别人。但是迫于饥寒的强烈袭击,可怜的父母终于喊出了“谁家要买羊”这撕心裂肺的声音。骨肉别离,仅留下“给你娶了个少奶奶”的美好祝愿。情景极其惨烈,让人难以接受。陕北人自古过着“靠天收”的光景,所以上天就成了五谷丰登的主宰,他们在洪涝旱灾面前显得单薄而无助。尽管如此,却决不“服从”于上天,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祭祀神灵,来求得风调雨顺。“晒坏了,晒坏了,五谷苗子晒坏了。杨柳枝,水飘飘,轻风细雨洒青苗”的祭祀歌曲,不由得把人带到了一个悲凉的世界,电影《黄土地》中“大众求雨”的那段情节正是这首歌曲的真实显照。那悠扬而又悲凉的《走西口》、《赶生灵》在广阔繁荣黄土地上空回旋,更把听众带入了苦难的年代。这只是陕北人苦难生活的一个方面。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贫穷就要挨打”,陕北大众是贫穷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富人,姑且称他们为地主。他们高价出租土地,高价发放高利贷,往往打着“济世救民”的招牌却搜刮着老百姓的瘦骨,使得“受苦人”更加困苦。《寡妇上坟》中“青天红天老天爷,杀人的老天莫生气”,这是寡妇对“杀人老天”的怨恨,“老天爷”在此特指欺压老百姓的地主老财。在“老天爷”的前面加上了“青天”、“红天”作为修饰,可见当时老百姓不止受地主一方的欺负。这种多方面的欺压,让朴实的陕北人民内心感到恐惧,所以又说“杀人的老天莫生气”。这种怒而不发,哀而不怨的现象在当时的陕北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说陕北民歌是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苦难史。

      二、陕北民歌中的爱情

      陕北民歌的精华部分当数描写陕北男女动人爱情场面的情歌,此类民歌在陕北民歌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大都表现陕北人执著而又淳朴的爱情观。在陕北民歌中有情真意惬的“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着还想你”,当然也有背信弃义的“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之类。

      幸福美满,一贯是陕北人所向往的,所以陕北情歌大都是以男欢女爱为题材。当男女爱情关系双方内心赞许时,男子凭借陕北人的豪放,吼出如“你看下我来,我看下你,咱两个结成干兄妹”、“太阳出来不高高,咱二人钻进圪崂崂”、“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两个圪崂崂里走”等,赤裸裸的将内心的情感抒发一通。

      有反映幸福生活的歌曲当然也就不乏那种以生离死别为题材,以痛哭流涕为基调的“哥哥走了不来了,大放悲声哭开了”、“前沟里糜子后沟里谷,哪达儿想你哪达儿哭。”、“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白天想哥哥嫌天长,清早起等不得太阳落。白天想哥哥串门门,黑夜想哥哥泪淋淋。”等。

      陕北民歌也有反映封建父母包办婚姻对青年人毒害的。在父母包办制度这根魔棍的驱使下,一对对“有情人”难成眷属,他们对这种现象恨之入骨。但是在当时,这种风气弥漫整个陕北地区,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唆使,恋人们一次次的屈服。这种恋人分离的痛苦,深深的压在人们心底,当这种压抑的情绪无从发泄时,一首首动听的信天游就由此产生。《十菊花》中“对面阶沟里拔黄蒿,我男人到叫狼吃了。先吃上身子,后吃上脑,倒把我老奶奶害除了。天黑吃了半夜里埋,明天做一双结婚鞋。”这种诅咒,让人听后毛骨悚然,但毕竟只是一口怨气。女主人被父母强行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于是白天夜里都盼望着自己的丈夫“叫狼吃了”,就连死都是“先吃上身子,后吃上脑”死的惨不忍睹。虽然诅咒别人是不道德、不光彩的,但是这在另外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了父母包办婚姻的毒害。

      感情必须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上。“你看上我来,我不一定看上你”的苦闷在情感的世界里在所难免,在这一点上,陕北男女各不相同。看路遥《人生》中“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它的出现点破了一切的安宁,同时也成功的塑造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毛眼眼”形象的描写出了女主人的美貌,“鸭子”在上河,而“鹅”却在下河,“毛眼眼”正在“望”着情哥哥,感情真挚,女子选择了“望”。再来看看男子,《大红果子剥皮皮》中“这位大姐你笑嘻嘻,我莫非在哪里见过你,如果大姐你不嫌弃,我看咱干脆一对对。”非常直接的表白给意中人,里面充满“霸气”,如一把利剑直刺对方内心,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三、陕北民歌中的陕北民俗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项的总称。这种事项既蕴藏在人们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又表现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中。民俗事项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民歌,而一种民歌也往往反映着一定的民俗事项。陕北民歌不仅是陕北人精神的寄托,同时也是陕北人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和呐喊,它必定与陕北民俗相互关联。

      提及陕北文化就不得不谈陕北酒文化,陕北人爱喝酒,在酒桌上当然少不了酒曲相伴。有《要酒歌》“太阳出来一点红,照见主人大酒缸,大烧烧酒不给喝,小烧喝得怪头疼”,《看酒歌》“前室点灯后室明,照见主人大酒瓶,三道两道尽你斟呀,道道上来都要清。”当然也有《对酒歌》、《让酒歌》、《奉承歌》、《退酒歌》等。在酒桌上叫的最响亮,最具有表现力的当数划拳,那悠扬而节奏感很强的“一心敬,哥俩好……” 不正是一首美妙动听的陕北民歌吗?

      陕北民歌中也有对婚俗的描写。影视剧《黄土地》中的一段“一撒谷子二撒粮,新媳妇下花轿;俩口子一辈子,合合美美过日子。养小子要号子,穿蓝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子,十六牡丹要轿子”。这是一首典型的婚俗民歌,表达亲人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现出了陕北人善良、淳朴的一面。如果说陕北民歌中有表现丧事的话,那大概就是阴阳先生在丧事上所念叨的了。但由于语速之快、方言之浓,再加上“概不外传”,更增加了些神秘色彩,所以无法获悉其内容。

      陕北窑洞是陕北群众最普遍的宅所,陕北在修窑洞时要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合龙口。陕北民歌中就有“一合龙口不再开,家添人口外添财。窑里窑外喜气生,天神地仙降福来。”的描述。暖窑也是陕北人居住的一项大事,当迁入新窑时,主人会贴对联,放鞭炮,大宴宾客。村邻、亲朋携镜框、字画、酒肉或喜钱前来贺新居。为的就是一个“暖”字。酒曲中唱到“一朵莲花就地开,主人请我暖窑来。扯开嗓子唱起来,倒把严寒吓跑了”。上述两项民俗事项一直延续到现在。

      扭秧歌也是陕北人的一项特殊嗜好。每当新春佳节来临,男女老少披红挂彩,在雄壮的锣鼓声中尽情挥舞手足,表现“五谷丰登”后的喜悦和“来年好收成”的期盼。秧歌曲唱到“落了锣鼓住了音,亲戚六人听分明,老天爷赐给丰收年,合合美美过春节”。

      总之,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的活化石,是陕北人在苦难的生活中创造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样式。它是一部陕北人的苦难史,描绘出了无数苦难的画面;它是一部陕北人的爱情史,勾画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是一部陕北民俗文化史,记载着形形色色的风土人情。陕北民歌产生于人们苦难的生活中,大量作品取材于陕北人爱情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洋溢着浓郁的黄土地风韵。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