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文化研究 >> 浏览文章

陕北俗语新解

2007/5/31 0:00:00 来源:网络 作者:高原浪子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人活眉眼树活皮,不活眉眼还不如驴
      “眉眼”,陕北方言“脸皮”之谓,也即官话“面子”也。国人爱面子,好面子,实为中国“国民性”之一。就连贫穷之至,低贱之极的阿Q,为了在未庄活出个“人眉人眼”来,虽现实不容,只好在自己的脑子里臆造出种种幻相,潇洒走一回。活脱脱现出“国人”好面子之态。祥林嫂历尽磨难,身心倍受摧残,脸色日渐削廋。但最后是鲁四婶的一声大喝:“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精神才彻底崩溃。因为剥夺了她做“奴隶”的资格,“面子”(自尊)受到伤害!此痼疾虽多为有识之士所诟。但话又说回来,树无皮,则会枯朽,人无羞愧廉耻之心,则何异行尸走肉。君不见,谦谦“君子”公然剽窃他人成果者有之;攫利小人见利忘义不惜谋财害命造假贩假者有之;卑鄙小人为贪官谋权当众献媚溜须拍马令人作呕者有之;靓丽美女好吃懒做攀龙附凤甘做“小妾”、“二奶”者有之,诸如此类,不活“眉眼”,不要“脸皮”的人,越多则社会风气越坏。
      人还是要顾忌一点自己的“眉眼”。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生活常识阐述做人之根本也。灶膛生火,若炉灶内夯实劈柴,实难点燃。故先需抖虚劈柴引燃,再加柴炭,火势才大。此谓火心要虚。做人则要实,实在踏实。人心实,才能脚踏实地,不会弄虚作假;人心实,方能诚实守信,不会坑蒙拐骗;人心实,则会日有长进,不会停滞不前。人心一“虚”,就会浮躁。人一浮躁,就会急功近利,就会见利忘义,就会夸夸其谈。当今社会,无论官员还是平头百姓,都虚火太旺,得消消火!

      三岁看来老来相
    这是训儿愤激之语。《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今人反其道:人之初,性本恶。黄毛小儿,如白纸一张,怎能判断其善恶?固然有的小孩温顺乖巧如绵羊似为善,有的小孩调皮顽劣如野猴似为恶;有的小孩勤快听话,习性良好,有的小孩好吃懒做,行为不规;前者让家长省心省力,后者让家长操心劳神,但万万不能以此下断语!幼儿顽劣,未必将来定会成烧杀抢掠之徒。幼儿温顺也未必将来就都成龙变凤。正如《三字经》里所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良好的行为、美好的品性是要靠家长、教师的培养而形成的。

      歧老不歧小
      老者何以可歧?老者尽管历经人生坎坷,阅历经历丰富,可人已定型,业已定格,固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少者何以不可歧?少年虽显稚嫩,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可塑性强,怎敢小觑?正如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要钱不要命 
      讥贪之语也。孔方兄本为身外之物,偏有人把钱看得比生命还重。故戏改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孔兄价更高。若须择其一,宁可头颅抛!有一故事:曾有一个人过黄河时不慎落水,求船家相救。船家索要救命钱一元。落水者此时已命悬游丝,危在旦夕,可还讨价还价只出九毛九。为了一毛钱,葬身鱼腹。如今某些贪官,哪还看得上小钱小利!如狮子大开口,欲壑难填!几十万是小儿科,百万千万手不抖!为什么贼胆如此大?因为他们早把党纪国法置之脑后,用俗话说就是要钱不要命!
 
      养不下娃娃不要怨炕板石
      养,陕北方言生也。养娃娃,即生孩子。生儿育女本为夫妇之间的事,不能生育,或许是丈夫无能,或许是妻子有病,怎能怨炕板石?正如民间戏言,一对夫妻不能生育,丈夫怨妻:“你的‘地’不行!”。妻子反讥丈夫:“你的‘种子’才有问题哩!”在现实生活中还,养不下娃娃怨炕板石的还大有人在。事情没办好,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埋怨客观条件不好!自己不奋发上进,反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环境!这样的人最终是没什么好结果的。
 
      长木匠短铁匠 
      木匠做活,绳墨规矩不可偏差。木匠备料,板材、横梁、竖档、榫头等丈量时则必留余头,然后细削慢刨,侍榫铆合鞘、梁档套毕,方才锯去余头。若量料时与实际长度一样,经不起刨削修饰,或许就成为废料,故有长木匠之说。
      铁匠打铁,如果要做丈二宝剑,虽剑坯只有丈一尺有九,相差一寸。经铁匠锤炼锻打,补足丈二并无困难,对剑也无损伤,故有短铁匠之说。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各业有各业的门道。铁匠固不能笑木匠的“啰嗦”,木匠也不可讥铁匠的“偷懒”。每个人也如木匠铁匠,有所长也有所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方能成完人,若只看已长不察已短,或只见人短无视人长,恐怕永难进步!

      喝西北风 
      风非汤非酒,如何喝得?君不见某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春不下种,秋不收割。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到冬春青黄不接时,用什么做饭充饥呢?不喝西北风才怪!这话多用于讽无饭吃的人或懒惰的人。乡间父训浪子时会说:“你不好好用功,将来喝西北风去!”勤快人劝懒散人时会说:“你不好好做活,让老婆娃娃喝西北风呀!”

      吃羊杂碎 
      陕北人吃羊,羊的前后胛子,肉肥鲜嫩,多用于炖羊肉、吃羊肉面。羊的头、蹄、肚、肺等(俗称下水)也不丢弃。羊的头蹄炖烂,可单另吃,味道别具一格。羊头肉也可和煮熟的羊肚、羊肝等切碎,加汤烩为一锅,俗称羊杂碎,为陕北名小吃之一。俗语说吃羊杂碎是心生愤恨咒人的话。常见家长训顽劣子弟:“再调皮捣蛋,看老子吃你的羊杂碎!”邻里发生争执,常互相威吓对方:“你不要骨石(骨头)硬,你等着,等我吃你的羊杂碎!”这样的“羊杂碎”可不好吃也吃不的。

      误了四月八 
      此语讽不合时宜者。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据说释迦牟尼诞生日。从前,这一天,民间多去寺庙烧香拜佛。有的祈求安康,有的扶运算卦,有的看戏凑热闹。常年多病者,到药王庙祈求神灵护佑安康;做生意跑买卖者,到财神爷前祈求发达;不生育者,在娘娘庙求赐儿女,各人所求不同。故四月八在陕北白云山、黑龙潭等地均有盛大庙会,香火颇盛。过了四月八再去求神拜佛,似不合时辰,故民间以此语讥不合时宜者。
 
      赶上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为陕北开镰收麦时节。陕北一年两作,庄稼多以杂粮为主,小麦为辅。小麦产量不高,故以前白面为稀罕之物。吃了一冬春的乔面、杂面、玉米面,新麦上市,实为一幸事。性急人家,打下小麦就上磨磨面,散发着麦香的馍馍是最诱人的美餐。陕北民歌信天游就唱道:“六月六,白面馍馍熬羊肉。”熬煎了一阵子,此时可大饱口福。“赶上六月六”喻赶上好时辰也。

      吃饭穿衣量家当
      居家过日子,也是一门艺术。吃饭穿衣量家当,为草民百姓常念叨的一句话。见有的地方志把这句话写成吃饭穿衣亮家当,鄙人以为谬也。居家过日,纯属自己的事,谁还成天大喊二叫自己吃香喝辣了,穿绸戴金了或吃糠咽菜了,衣不蔽体了!量,估量,掂量的意思,也就是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活法。不管贫富,都应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贫困之家,偏要海吃浪喝,这是败家子活法。富足之家,虽粮有万石,金银绸缎满箱,但如果海吃海浪,也总有一天会家败的。老百姓说,富不过三,这话颇有道理。道理人人懂,有的人败家子相浪荡气还很浓。一个农民收入不足千元的穷乡,乡长坐车嫌北京吉普掉价,非要买一辆“桑他达”(桑塔纳)!一个连工资都发不开的山区县城,偏要修几十米宽的大道!资金不够怎办?缺口由全县职工干部一个月工资募捐填补……这些做法就是典型的败家子做法。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尽管说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势大好,GDP也大增,但家底还不充实,干什么事都得掂量掂量,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尤其是当家人,吃饭穿衣要量家当!

      聋人听怪话,瞎子敲磨把
      这话并非讥侮残障的人,而是讥讽耳聪目明的人。失聪的人“听”话,多察说话人口型观说话人表情,揣摩说话人的语境,把“东西”听成“同去”,并不奇怪。失明的人,行走做事,多凭听觉感觉。瞎子吆驴磨面,鞭子打驴屁股敲在磨把上,亦不足为奇。倒是某些耳聪目明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何异于这些残障的人?为什么“政令不畅”、“令行不止”呢?为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呢?因为某些执行者表面上是耳聪目明,可心聋心黑。假如让他向上级汇报时或者接待检查团时,他会说得头头是道,不差分毫,让他真正执行时就走了样甚至没了样!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 
      这话讥不识眼色的人。乡间在春节闹社火扭秧歌,锣鼓指挥打阵。秧歌队何时变阵,何时行止,鼓声为令。扭秧歌者,也踏鼓点而行。锣鼓声不辨,秧歌队必前拥后挤,乱成一团。访亲拜友,与主人攀谈,遇主人正忙或心情不悦,言辞中已有逐客之意,可仍喋喋不休,这就是不识眼色!与人交往,对方话语中已有不耐烦之意,还絮絮叨叨,这也是不识眼色!听话要听出弦外之音。

      不见棺材不落泪 
      喻指死不认账或干犟的人。闻亲人离世之讯,即使不号啕大哭但泪流满面,此人之常情。待见到棺材里所躺亲人,忆逝者生前之事,泪如泉涌,亦不足为奇!不见棺材不落泪,是生者对死者离世不肯相信或抱有幻想以为误传。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干了坏事却百般抵赖,直到证据确凿,无法逃脱时才承认;某些人与人争辩,百般狡辩,直到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时,方才认输。此类人即俗语所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者。

      话说三遍淡如水
      话语用来表情达意。意思表达清楚,一遍可矣。若要强调,两遍足矣。若一些话说过来道过去,啰啰嗦嗦,反倒使人麻木,何异喝白开水,淡而无味?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个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当然,像祥林嫂一字不差一遍遍数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这样的话,那是一个母亲心灵重创后痛苦的宣泄,已是精神病态,另当别论。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知讲了多少遍,可效果如何?君不见,我们天天讲安全生产,月月搞治理整顿,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灾难事故扑面而来:煤矿冒顶、瓦斯爆炸、工地塌方、商场被烧……可见要少说实干、令行禁止,否则话说得再多,喊得再高,只能成“耳旁风”。

      陕北秀才,别字布袋
      此为讽刺陕北文人语。从前陕北贫瘠闭塞,文化落后,识文断字的人甚少。有些村子里甚至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过年写对联,将小瓷碗倒扣,用柴棍蘸墨汁在两条红纸上画几个圆圈,代表自己的心愿。即便是秀才,也多识别字,还教诲弟子:识字不识字,多读半边字。故百姓用此语讽之。这是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所致。可如今,文化教育大大进步,进入了e时代,但如陕北秀才者大有人在。君不见书籍报刊中、影视字幕中错字、别字屡见不鲜。可有些出版人却振振有辞:“无错不成书嘛!”。有些名人为自己书中的错别字辩解:挑错别字的人是吃饱没事干。好像错别字只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这种观点态度将遗害无穷!

      落第的举子笑是哭,出嫁的闺女哭是笑
      以反常说正常,寓正常于反常之中。科举落榜,人生大悲,本应号啕大哭,为何而笑?女孩出阁,人生大喜,本该喜笑颜开,为何而哭?看似反常,实为正常。书生十年寒窗,饱读诗书,一心谋求功名,不料屡屡不中。及华发染鬓,最后一搏,仍名落孙山,面对榜单,酸甜苦辣,齐涌心间。此时此刻,若其放声大笑,实已精神崩溃,旁人听来比哭更为揪心。女孩待守闺房,操持女红,谋得如意郎君。出嫁之日,念父母养育之恩,想夫家陌生之境,不由泪挂粉腮,掩面而泣。但其内心却是甜滋滋的,因为从此之后,她从一个女人姑娘变为人妻,开始独立过家庭生活。此所谓反差现象。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百年古树,盘根错节;古稀老人,絮絮叨叨,这是常情。但如何看待老人的絮叨,这是我们作晚辈的应该思考的问题。
      可有些作晚辈的,对老人们的话或者虚与委蛇;或者充耳不闻;更有甚者,则会苛责老人多嘴多事,往往闹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挺别扭的。
      老人话多,原因恐怕多种多样。有时出于亲情,有时出于关心,还有的则是出于情感的需求。
      儿女们即使成家立业,在老人们的眼里永远是“孩子”。他们总希望把自己浓浓的爱意倾注在晚辈身上,将人生的甜酸苦辣诉说给亲人。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老人们退休后,虽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了,却多了一些孤独感和失落感,更需要在亲人身上得到安慰和补偿。
      可惜的是,自从社会把大家庭瓦解,使小家庭蔚然成风,许多传统的家族亲情逐渐淡化。老人们认为是至理名言,晚辈们听上去是老生常谈;老人们的一腔热忱,得到的是冷漠的回应;长辈们执著地渴望理解,晚辈们往往忽略了老年人的情感“空档”,因而双方都痛苦、茫然。
      “代沟”是存在的,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也是客观现实。假若双方都能设身处地或换个角度看问题,亲情的裂痕就会弥合。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说解“绥德汉”
下一篇:陕北“搭平伙”与东乡族的“吃平伙”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