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文化研究 >> 浏览文章

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

2007/5/27 0:00:00 来源:原创 作者:刘书云 胡丹丹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塞民间艺术就是黄土高原风情和文化的缩影
      安塞地处炎黄文化发祥地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国几千年流传的民间艺术代表——绘画、剪纸、腰鼓、泥塑等艺术形式都在这里盛开出朵朵艺术奇葩。记者在安塞县城中心位置看到,占地26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颇为引人瞩目。文化馆馆长殷宇鹏介绍说,目前,馆内收藏和陈列的有农民画1500幅、剪纸17000幅、泥塑1300件,腰鼓展厅正在修建之中。
      细细品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后发现,不论是采取哪种艺术形式,它们无不以其独特的理解和手法生动地表现出生活百态:农民老大娘常振芳的作品《十二生肖闹秧歌》中,黄牛吹喇叭、老虎敲腰鼓、老龙打伞、兔子打锣,农村正月里闹秧歌的热闹和喜庆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他作品如《毛猴吃烟》、《回娘家》、《大公鸡》,或稚趣天真,或幽默生动,或雄健有力,无不让人回味。
      记者注意到,安塞民间艺术能手大多是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的作品既有原始图腾,又有宗教文化;既有常见的花鸟走兽,也有春播秋收的劳动场面。其夸张生动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当地农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热情,与古老陕北的自然风俗气质一脉相承。
      黄土地的宽厚,孕育出了艺术的质朴。如果说安塞的剪纸和农民画以变形、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感觉印象的话,那么融鼓韵、鼓神、鼓情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则展现了一种豪放欢快的情趣,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
      安塞人不仅希望通过民间艺术扬名,更渴望通过开发民间艺术致富。
      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影响越来越大:土生土长的安塞婆姨高金爱、白凤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剪纸艺术大师”称号;一批民间美术家的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展出;一些民间艺人先后应邀到美国、奥地利、菲律宾、法国以及台湾地区献艺;安塞当地的演出团体成为国内重大活动争相邀请的对象。久而久之,安塞民间艺术成为安塞人手里的“名片”。
      安塞人不仅希望通过民间艺术扬名,更渴望通过开发民间艺术致富。于是,召开文化产业开发恳谈会、制订文化产业开发规划并出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安塞县文化部门和政府部门还通过将文化资源与黄土风情旅游业接轨推动文化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出剪纸、农民画、腰鼓等三个系列30多个文化产品,并鼓励当地民间艺术团体开拓演出市场。
      令人尴尬的是,当地人试图通过开发民间艺术产业实现致富的梦难圆。据不完全统计,安塞人通过出售剪纸影集、剪纸印花台布、门帘和安塞腰鼓等文化旅游产品,三年来创收额仅为60万余元;民间艺术团和曲艺队的演出创收额三年累计也只有34万元。
      由此,走出黄土地的民间艺术是应该当成品牌来打造,还是当成文化产业来发展成为当地人议论的话题。不少人认为,安塞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而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其产业化提供了前提。只要措施得力,安塞民间艺术一定能够发展成为一项强县富民的文化产业。
      这种观点遭到从事民间艺术研究人士的反对。殷宇鹏认为,近年来,安塞县文化部门在发掘、宣传民间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文化资源毕竟不是石油,民间艺术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只能担当补充和辅助作用,更恰当的方法是通过树立艺术形式的品牌,使之与旅游接轨,为经济建设服务。
      也有人认为,把民间艺术当做产业来发展,从物质上刺激农民去从事这些传统手工艺,不失为保护民间文化的一种手段,但一味强调产业化而不重视对民间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最终只会污染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断送优秀作品的现实根基。
      只有保留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1982年,从未走出过黄土地的安塞剪纸能手李秀芳应中法友好协会的邀请赴法国献艺,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观众。在法国图卢兹市,观众都拥上来看她表演,差点掀翻了桌子。
      20多年过去了,李秀芳老人依然宝刀未老。但她叹息着说:“这些东西很难传下去了。”
      与李秀芳一样,几乎所有关注安塞民间艺术的人都不得不面对同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黄河流域安塞民间艺术,被誉为“群芳母亲”、“世界性语言”,是研究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历史的“活化石”。但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逐渐辞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命运,在现代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冲击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以什么样的思路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成为大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记者了解到,为了发掘、整理和推广安塞民间艺术,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安塞进行了4次民间艺术普查,在县上备案登记的各类民间艺人达到6686人,县文化馆还举办了民间艺术创作培训班,集中组织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并免费培训群众,力争将传统的技艺,如符号、文样和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保留下来。
      安塞县有关领导表示,他们决定把民间艺术从娃娃抓起,剪纸、腰鼓、农民画,进入小学生的手工课堂。还有,为了把安塞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他们甚至提出“一乡一艺”、“一乡一品”的口号,鼓励每个乡、每个村都开发出自己的“拿手好戏”。
      千百年来一直靠“口传心授”得以传承的民间艺术能否通过“规模化”得到发展?“规模化”的发展能否保留其本身的原汁原味?曾在安塞县工作多年的陕西省群众艺术馆陈山桥则认为,民间艺术首先是建立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它来源于群众生活,其目的也是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当前,随着各种媒体的介入,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但民间艺术依然有它的土壤。文化工作者最应该做的,还是充分发掘和保护民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正确引导和鼓励民间艺术,保留这些艺术品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延缓民间艺术走向衰落和“变味”的步伐。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延安时期保持纯洁性和思想建设
下一篇:安塞领跑陕北文化产业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