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版 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
您现在位置:陕北网 >> 陕北文化 >> 陕北文学 >> 浏览文章

陕北毛褡裢

2007/6/4 0:00:00 来源:且听风吟 作者:未知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苗子爷爷和父亲都是毛毛匠,我和他上小学时是一个班,他很特别,头上戴一顶瓜皮帽,留一撮后扯毛活脱脱一个小商人形象。这撮后扯毛有些讲究,迷信的说法是,孩子不好养活,在脑袋瓜子的后眼窝处留一撮毛,好让家里的人死死拽住,别让“鬼”给领走了。可这一撮毛引来不少的麻烦,小孩子们觉得好玩,常常逮住这撮毛拽的苗子嚎啕大叫。为此事我经常抱打不平,久而久之我和苗子成了朋友,他经常领我到他家去玩,在他家里我看到很多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形状多样的毛褡裢。
      苗子告诉我这些毛褡裢全都是他家里人做的。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用途也不同。大的能放下毡和被褥,出远门时褡在牲口背上就等于搬了一个小家;中等的放进水囊和锅灶等用具,走哪吃哪不用发愁;小个的可装随身穿带和手头用品褡在肩上方便可靠;特别小的装钱和条据别在裤带上安全不易丢失;而颜色和形状是区分内装物品的外部直观反映。由于织毛褡裢的原材料是牛羊毛,牛羊毛要到蒙地去收购,所以毛毛匠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走口外中度过的,出门在外没有一套方便适用的行囊是不行的,可最经济和实用的行囊便是毛褡裢了。它不但具有提包的可用性,把重量分解给肩和胸背部减少疲劳,还防潮可锁,绣以图案织上各种穗子用于装饰,很重要的是在下雨时稍作改造就可做为雨披使用,免去途中感冒闹病耽搁生计。
      夏季的傍晚我写完作业后常往苗子家跑,每每能遇到他家人在织毛褡裢。他们先把分拣好的各色羊毛用铁爪子捋顺,分别圈成尺把直径的捆子,外边用毛毡子裹紧背在一侧腰间开始打毛线,这种毛线的打法有别于纺车纺线线和线陀捻线线。它是用两个不同直径的圆盘,一个固定,一个旋转带动数个从动铁质小球旋转,小球前端的小勾子挂一段织好的毛线,续上毛线头后摇动手柄带动小球旋转就可以纺线了。苗子的爷爷绝对是一把纺线的好手,随着他的两只手在毛捆子前的跳动,一次能同时纺出七根同样长度同样粗细的毛线线,就象现代人敲键盘一样熟能生巧。这个时候我和苗子就会搬个小板凳轮番给纺线的人摇手柄,摇手柄得把住一个劲,太快纺线人扯不出毛,线线会断,太慢纺出的线没劲织出的织品不结实,这虽然是个熟练工作可也非一日之功。线线纺好后就可以织毛片了,织毛片与织其它织品基本一样,有别的是在径线中间有一把没刃的大铁刀,纬线梭子每走几个回合得用大铁刀往实了夯一次,目的是为使纬线更密集毛片更瓷实。最后就是把一大两小的三块毛片从两头缝合起来,这是苗子妈妈的强项,只见她在毛片子上先绣出各种彩色图案,做出不同形状的穗子,在口上缝起串串扣眼象链子一样环环相套就成了封口拉链,毛片子在她手里不一会就成了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了。每到这时苗子一家人都沉浸在收获和成就的欢乐中,男人嘴里吐出的青烟也在欢快的跳跃,一蹿一蹿的往上冒。
      毛褡裢是苗子家生活的全部,每根毛丝里都浸透了他们的劳动和智慧,每个毛褡裢里都记录了他们的欢乐和辛酸。在陕北毛褡裢是一般人家过去的普通用品,现在做为民风民俗的艺术收藏亦很有研究价值。
      毛褡裢终给苗子家带来灾祸。由于他家几辈人走口外做生意,织褡裢收羊毛有地产,社教时成份定成资本家。上世纪七十年代被举家迁到一个贫穷山村,走时那撮后扯毛依然飘在苗子的后脑勺。从此我再也没能和他联系上,更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敢开口从他家里要上一个毛褡裢做个留念。
0% (0)
0% (10)
关键字:
上一篇: 陕北九月九
下一篇:写给陕北的土地和人

网友评论

    true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